今天给各位分享王者荣耀永昌打法技巧攻略的知识,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子龙如此英勇为何只封杂牌将军?是被低估了吗?
赵云仅仅是杂牌将军出身而已,并不是一辈子都是杂牌将军,用杂牌将军来贬低赵云未免也太过了。在刘备入川的时候,赵云确实是以杂牌将军“牙门将军”、“翊军将军”等职务跟随刘备的。
因为军功的原因,赵云后来担任过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镇军将军,这都是汉末三国的高阶武将职位,并不是刘备不重用他。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已经70多岁的赵云统领偏师吸引曹***力,事后主动降为镇东将军,直到去世为止。
坊间将赵云称为杂牌将军,是因为赵云最初担任过刘备的亲兵卫队长,兼任不入流的杂牌将军牙门将军。不过,刘备身边的大将黄忠、魏延均是杂牌将军出身,赵云这一点与他们一样。
第一、杂牌将军出身的黄忠,官至后将军
史书记载,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黄忠随同刘备进攻成都。刘备围攻成都几十天才取胜,事后封黄忠为讨虏将军。
黄忠先后获得过裨将军、讨虏将军这样不入流的杂号将军封号,但在定军山一战中斩杀夏侯渊,所以被封为“四征”之一的征西将军。征西将军是朝廷高阶武将职位,非讨虏将军这样的杂号将军可比。黄忠最高担任过后将军,职位还在征西将军之上。
第二、杂牌将军出身的魏延,官至征西将军
无独有偶,刘备的另外一员大将魏延也是杂牌将军出身。刘备入川时,魏延担任的同样是不入流的杂牌将军“牙门将军”,这个职务连级别都没有。
汉中之战胜利后,魏延因为有功,先后担任过镇远将军、镇北将军,一路拔高,仕途得意,后来官至蜀汉“四征”之一的征西将军,封都亭侯,位极人臣。不过,魏延担任征西将军已经是诸葛亮北伐时期的事了。魏延后来因为卷入谋反案,被奸臣杨仪诛灭三族,生荣死哀,十分可惜。
第三、同样是杂牌将军出身的赵云,官至征南将军
赵云的出身跟黄忠、魏延差不多,都是杂牌将军。长坂坡之战时,赵云因为护卫刘备的妻小,被提拔为牙门将军。赤壁之战后,赵云以翊军将军的身份镇守桂阳。无论是牙门将军还是翊军将军,都是不入流的杂牌将军。因此,赵云、黄忠、魏延均是杂牌将军出身,后面因军功被提拔。
赵云在刘禅继位后,因军功担任中护军、征南将军,征南将军也是“四征”之一,已经与征西将军魏延等人地位相当了。不过,晚年赵云因为第一次北伐吸引曹***力失败,主动被朝廷降为镇军将军,不久后就去世了。
第四、与赵云齐名的陈到,官至征西将军
陈到,字叔至,统掌过刘备的亲卫军团白毦兵,扼守永安地界,防御东吴方面,也官至征西将军。蜀汉的大臣杨戏评价说,征南将军赵子龙沉稳厚重,征西将军陈叔至尽忠职守。
“征南厚重,征西忠克,统时选士,猛将之烈。”出自于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不过,赵云的事迹有单独的传记记载,而陈到却没有传记流传下来。
陈寿编写的《三国志•杨戏传》有一段记载,可以用来区分赵云和陈到,这也是整个《三国志》里唯一记载陈到生平的段落。
“叔至名到,汝南人也。自豫州随先主,名位常亚赵云,俱以忠勇称。建兴初,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封亭侯。
陈到是汝南人,从豫州就跟随刘备作战,名声和地位常在将军赵云之下,与赵云一起并称刘备忠臣猛将。蜀汉后主刘禅建兴年间,陈到官至蜀汉永安都督、征西将军,被封为亭侯。由此可以说明,赵云、陈到都是杂牌将军出身,然后得到重用,成为高级将军。只不过,赵云因为晚年败军的事,遭到了降级处理。
赵将军杂牌将军咱们换个方法讲。通常带人多了什么人都有了不就显的乱和杂了,只能说明赵将军可以带出各种不寻常之人可见本领强大。再说刘皇叔让其管理后勤保障工作也不那寻常人能够拿快递的稳妥的。后勤保障工作也是一个国家一个集团一个公司小到一个家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之所以是杂牌将军也只能说他人不能完成的事他可以完胜。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赵云传》
且不说征南将军、镇东将军为重号将军里的重量级职位,非一般将领所能担任。
单是这个中护军——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
曹魏担任该职位的人有韩浩曹洪陈群赵俨司马师,季汉还有费祎,东吴则是周瑜。职位大小各位自己品。
翊军将军虽然是个杂号,但具体含义是什么,对应什么官职其实都是不清楚的。
我们都知道在蜀国赵云的封号和他自身的付出以及能力是不匹配的,这样的现象在当时还是很常见的。
难尽其材的赵子龙
“正史中,赵云德、才、识兼备,被刘备授予负责“卫戍司令”的重要职位。但赵云的淡泊名利,这样的偏后方职位,在战争频繁的三国时代,限制了他的进一步发展;加之蜀汉现实的政治环境,以及各方派系的平衡需要,都让早年跟随刘备的元从亲信赵云,难尽其材。翊军将军四字,只是蜀汉官方给赵云的短暂概括。”
正文:
《三国演义》里面的赵云白马银枪,声名显赫,光彩照人,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常胜将军形象。但正史上可惜的是,当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封前后左右四将军时,赵云只是个杂号将军——翊(yì)军将军。
翊军将军:略低于关张马黄的前后左右将军。刘备尚未称帝,是他作为地方***,创立的一种将军称号。
为何赵云职位低呢有几个原因:
首先保卫首脑的分工限制了赵云的发展,让赵云在战争频繁的三国,丧失了良好的前线立功机会。
根据《三国志》记载,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刘备在家乡起兵,招集兵马,关羽和张飞担任他的护卫;后来公孙瓒派刘备抗击袁绍,赵云随同前往,赵云便开始跟随刘备,为刘备掌管亲随骑兵,担任骑兵卫队长。可见,元老中赵云虽在关羽、张飞之后,刘备也是非常信任赵云的。
公元208年,长坂坡之战证明了赵云的能力:刘备被曹操追逼至长阪坡,他舍弃妻儿向南逃走;赵云则勇猛非常,身裹刘备的幼子——刘禅,并保护甘夫人——刘禅的母亲,舍命拼杀,使他们母子幸免遇难。
作为保护主公的亲随护卫,赵云超额完成了任务,给刚为人主的刘备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赵云被升为牙门将军,这是一个主公身边的亲随将军。
这是一件好事,又是一件坏事。更多围绕首脑机关,赵云有了更多的后方升迁机会;但同时,也丧失了前线立功机会。但我们要明白,蜀汉***实施“威武自强”的军事战略,长期强调对外进攻,与历代重视防守的四川***迥然不同。进攻的前线,才有更多的升迁机会。
其次德、才、识兼备的赵云淡泊名利,在现实而复杂的蜀汉官场中,遭到了一定的忽视。
唐皇李世民,千古一帝的陵墓是否真的被盗过?
有道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千古一帝”生前功业赫赫,死后也是隆重奢华,他们四人的陵墓,那是一个比一个壮观。
只可惜的是,最后却都免不了被毁被盗的命运,其中最惨的当属汉武帝和宋太祖,不仅陵墓被毁,尸体都被人给挖了出来;秦始皇陵墓虽然被毁的一无所有,但至少地宫至今还未被找到;至于唐太宗的呢,却着实有点特殊。
这是在贞观十年时,唐太宗的皇后长孙氏病危,临终之时遗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长孙皇后的遗言,在她死后,把她临时安置在九嵕山新凿之石窟中。
后来李世民见此地风水甚佳,便决定将此处也作为自己的归宿之地,等他驾崩后与皇后合葬,随后他下令大规模修建陵墓。
按照唐太宗最初的想法,虽然自己已经看淡生死,也提倡薄葬,但自己好歹是个千古一帝,所以自己的陵墓起码要像汉高祖刘邦的长陵那样越大越好,里面陪葬也要越多越好,不然岂不是给***丢脸。
对此,唐太宗手下的小弟虞世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告诉唐太宗,自古至今,就没有不被盗的陵墓,你把陵墓弄这么好,一方面劳民伤财,另一方面也容易让盗墓贼们惦记,你看汉朝那几位皇帝,他们的陵墓是修的豪华,可结果呢,连尸骨都让人抛弃野外给野狗啃了!
对于唐太宗来说,劳民伤财倒无所谓,反正百姓就是用来折腾的,问题是,要是自己的陵墓被人盗,自己的尸体被人扔到野外被狗啃,那面子就掉大了。所以,唐太宗便同意虞世南的建议,向尧帝那样,因山为陵,陵内不藏金玉。
陵墓修建完之后,唐太宗还特意在陵前立碑说:“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意思就是说自己的陵墓因山为陵,不藏金玉,没什么可盗的。
最后,唐太宗在李靖的建议下,给自己的陵墓取名昭陵,“昭”拆开为“召”和“日”,“昭”有召集、收集的意思,“日”为阳,代表帝王之气。
此后107年,唐朝历代帝王不断对唐昭陵进行扩建,以至于其周长60千米,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
但可惜的是,后来黄巢攻入长安后,为获取财富保障军需供给,他对唐王朝的陵墓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抢掠,导致唐代各帝陵大多遭到其破坏,尽管没有黄巢盗开昭陵的记载,但昭陵的地面建筑却被黄巢破坏。
再后来,在唐朝灭亡1年后,盘踞在雍州的军阀温韬再次光临唐朝皇帝的陵墓,这次温韬特意把唐太宗的昭陵作为他盗墓的重点对像。
《旧五代史》记载:“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按照这段记载,这次温韬把昭陵给彻底盗空了,他亲自下到昭陵地宫,把昭陵里的珍宝,包括前朝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全部盗出。从这层意义上说,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应该是被盗了。
问题是,既然昭陵已经被盗,但李世民陵墓中的陪葬品,诸如钟繇、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尤其是《兰亭集序》,却为何从来没有在市面上流通过呢?
而且昭陵整体的山势至今完整,并没有明显的挖掘痕迹,史料记载昭陵地宫在山里面75丈深,山体是石山,如果挖这么深又不对山体造成明显破坏,似乎不太可能。
目前昭陵及昭陵博物馆中的介绍,也是认为昭陵的地宫目前仍然没有被挖掘过。
一般王朝末年,军阀并起,这种战乱都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
由于战争的破坏性,会造成经济秩序被毁坏,导致国家整体钱粮的紧张,盗墓,就成了为军阀的收入来源之一。
至于唐朝李世民的陵墓有没有被盗的问题,《新五代史·温韬传》给了最详细的记录:温韬在镇七年,唐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挖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墓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李世民复原图)
《旧五代史》也给了相互的论证,在史书上,就明确记载了李世民的昭陵已经被温韬所盗。
而在《宋会要》里头说,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之后,曾传令诸多郡县,让郡守县令一定要检查他们境内所有的前朝帝陵,准备通过国家力量来进行修理。这样一来,名声传扬开来,赵太祖获得非常仁义的名声。
但是,下面郡县的报告一打上来,才发现,有28座的历代帝陵已经被盗贼所盗,当时天下大乱,没有谁管这个,因此帝陵都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唐朝帝陵,被盗取的更为严重,唐朝21帝陵,其中18个在关中,因此有“关中十八陵”的美谈,李世民的昭陵也是在关中。
(关中十八陵分布图)
因为李世民名声在外,他又是唐朝实际奠基者,可想而知昭陵内部的富有程度,因此更是遭受到了盗墓贼和各类军阀的重点关注。
据史料,李世民征战疆场的时候,他养有六匹神骏之马,用来奔驰于战阵之间。
后来他死了之后,这六匹骏马也被刻成浮雕,跟随陪葬。“六骏”中有飒露紫、拳毛騧(guā)、青骓、什伐赤、特勒骠、白蹄乌,谓之为“昭陵六骏”。
其中飒露紫、拳毛騧浮雕后来被盗卖至美国,其余的保存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墓内的一些藏宝,随着八国联军入侵中华时,也被其它国家抢走了。
(昭陵六骏图)
其中,没有被盗的唐朝帝陵唯有 “李治与武则天”的乾陵,《旧五代史》给出的理由是,当是准备盗陵的时候,天生异象,众贼不敢盗。
从今天乾陵的规模来看,不是天生异象,而土木工程量太大了,所以古代唯一女帝的陵墓完好保存到了今天。
而李世民的昭陵被盗的时候,温韬还有一个变态的爱好,连“李世民”遗体都盗。
传闻,北宋宰相赵普,为了寻找李世民的遗骨,重新下葬,就伤透了脑筋,后来是费了很好的精力,才寻找到李世民的遗骨,但是头骨却找不到了。
(北宋宰相赵普剧照)
直到多年之后,方从一个财主的手中收回李世民的头骨,因为这个财主经常拿李世民的头骨出来把玩,后来走漏了风声,才被赵普得知。李世民得以入土为安,这也算是功德一件吧!
没想到,这样的一位千古帝王,竟然沦落到这样的下场,这也要怪李唐皇族后世子孙的能力太差,没有保住江山社稷不说,连先人遗骨都保不住。不过,盗墓贼也实在可恨!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 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昭陵是唐朝第二代皇帝李世民的陵墓,是陕西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礼泉县城东北20多公里处。陵园周长60多公里,总面积2万余公顷,陪葬墓180余座,被誉为“天下名陵”和世界最大的***陵园。
从唐贞观十年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的二十九年,昭陵陵园建设持续107年之久,地上地下遗存了大量的文物。她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我们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昭陵首开中国封建帝王“依山为陵”的先河,是唐代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昭陵保存了大量的唐代书法、雕刻、绘画作品,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的书法、绘画艺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昭陵墓志碑文,堪称初唐书法艺术的典范,或隶或篆,或行或草,多出书法名家之手。欧阳询、褚遂良、李治、王知敬、殷仲容、赵模、高正臣、畅整、王行满、李玄植的书法,都以其独特的风格,争奇斗艳,成为中国书法艺苑中光彩耀人的奇葩。
“昭陵六骏”浮雕,构图新颖,手法简洁,刻工精巧,鲁迅先生曾称其“前无古人”。昭陵陪葬墓壁画,多为唐代现实生活的写照,又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其用笔,或奔放泼辣,或遒劲有力;其用色,或简洁明快,或细腻精致,人物造型无不形神兼得,栩栩如生,堪称唐墓壁画之上乘。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大量彩绘釉陶俑,工艺精湛,造型优美,色彩绚丽,亦为全国罕见。
昭陵是否被盗,多年来一直是广大游客颇感兴趣并常常问及的问题。我们说,昭陵同很多历代帝王陵墓相仿佛,在历史上曾不幸地遭到过盗掘。记载最为清楚的莫过于新旧《五代史·温韬传》 五代后梁时,梁将温韬为耀州(治华原县,今陕西耀县)、裕州(治美原县,今陕西富平县东美原镇)节度使,掌义胜军,对关中唐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盗掘。
《旧五代史·温韬传》载,温韬在任七年,“唐诸陵在内者悉发之,取所藏前世图书,钟(繇)王(羲之)纸墨,笔迹如新”。
《新五代史·温韬传》的记载更为详细,其文云:“在镇七年,唐陵在其境内者悉发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墓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从这些记载来看,昭陵的确已被盗掘。不过,盗掘昭陵的温韬,也因之而命染黄泉。新旧《五代史·温韬传》均载,温韬盗掘帝陵,不得人心。他后来投降后唐,尽以所盗宝物贿赂庄宗刘皇后。大臣郭崇韬告诉庄宗:“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碍于皇后情面,留温韬残命。明宗继位,终于将这个唐陵大盗“赐死”于家。
昭陵被盗,《宋会要》里也有记载。北宋建立后,太祖赵匡胤决定修复前代帝王陵墓,诏令州县检查历代帝王陵寝的存废情况。结果得知有28座帝王陵墓在***中被盗,其中关中唐十八陵中有12座被盗,它们分别是献陵、昭陵、定陵、建陵、元陵、崇陵、丰陵、章陵、端陵、贞陵、简陵和靖陵。这个结果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自从宋太祖大规模修复诸帝陵寝后,保护帝王陵寝的诏令屡见于历代帝王令典,关于再次盗掘唐陵的文字不见于史籍,故而,自五代温韬盗掘昭陵后,恐怕昭陵再也没有受到人为破坏。 但是,近些年来,不断有学者对新旧《五代史·温韬传》所载盗掘昭陵事提出质疑,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认为昭陵未被温韬盗掘。
首先,学者们认为,温韬当时为耀、裕二州节度使,掌义胜军。在唐十八陵地区,温韬的势力范围只涉及三原、泾阳北部及富平西北而已,而乾陵所在的乾县、昭陵所在的礼泉县都是李茂贞的地盘。温韬名义上虽是李茂贞的义子,实质各怀鬼胎,温韬不可能到昭陵来作案。如果温韬真的盗掘唐陵,那也只能是其辖区的唐陵。
另外,学者们认为,既然温韬盗掘了昭陵,盗出了“钟王笔迹,且遂传人间”,为什么从那时起至两宋,甚至迄今,都没有发现《兰亭序》之类“钟王笔迹”在人间流传?以钟王在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其“笔迹”、“纸墨”流传人间后一定会有更多的记载和临摹品,但却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因此,他们反证史书记载有误。但愿这种良好的愿望能是事实。